2010/01/08

如何跳出惡性競爭的圈套。


如果早在約莫一、二十年前,在國外辦了一個專為台灣、中國等華文地區民眾的新移民華文報,那可是個一本萬利的生意。在資訊不發達,新移民外語條件不佳的情況下,即使外語能力可應付生活,但畢竟不是母語,所以無法閱讀太多當地的外語資訊。
而在當地做生意的人,也需要管道做宣傳,畢竟同胞做同胞的生意,比起做老外生意來的容易。這也不難解釋為何台灣有些地方總是充斥著外勞,而那些外勞都特愛哪些祖國餐廳、超級市場,而鮮少去台灣人多的地方消費了。 在那個時候出現這樣的華文報,確實是許多新移民的救贖,但隨著新移民的落地生根,生長的第二代,外語成為第一語言,華文反而像是我們家裡跟家人講的台語一樣,會聽,會講但不是很」輪轉」。所以,讀者群面臨成長的限制,唯一仰賴的就是不斷進來的新移民。

加上同樣的生意模式,抄襲與競爭是無法避免的事情。除非你建立了高度的門檻,否則絕不可能不被競爭。
當讀者(消費者)不再將華文報(產品)奉為唯一選擇,當同樣的市場有人介入。
這就會產生一個惡性的循環,大家來分食大餅,但分的人越來越多,利潤也越來越薄。

你在某某報登一千元嗎?給我,我可以同水準,但收你八百。


他八百嗎?我六百,最後,可能只剩一百。

以前是廣告主請你讓他登廣告,現在則是面臨局勢不得不抱客人大腿,半買半相送,只求你登在他的報紙上。賺不賺錢已經不重要,能繼續印刷就好了。
環境天天在變動,業主不能抱持著」當初」的美景經營事業,當環境變動時,應勇於面對,並參與改變。

一、 當顧客不再以我們的商品為唯一首選,那怎麼辦?


二、 當顧客因為太多選擇,而不得不削價競爭,那怎麼辦?

同樣一個商品,也可以不同的定位,就如同人分男人與女人,大家同是女人,如何分出差異,除了外在的外貌,膚色,還有內在的個性與風格。

再舉華文報為例,當我們無法遏止競爭時,我們就必須為自己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風格定位,哪怕失去其他客戶,也該這麼做。例如,專門報導台灣新聞、專門提供多種折價券、專門提供消費美食等娛樂。也許你做了一個以旅遊美食為主的報紙,但因為定位不同,而失去了政治、教育等廣告機會,但相對的,你也建立出不可動搖與第一聯想的地位。

如果你是首區一指的旅遊美食報,眾所皆知,那旅行社的廣告主還會介意價錢嗎?因為他知道,他的廣告一定要刊在你這裡,因為你是旅遊美食領域的第一大報。
當對手越多時,我們反而容易因為過度的參考,失去自己的初衷與原始的面貌。就好比我們不可能因為世界開始流行饒舌,而叫披頭四也來唱嘻哈一樣。

不被時代淘汰的重點前提是在於,保有自己的特色,樂意面對改變。

沒有留言: